2025年10月7日深秋,中国作家协会知名作家杨森君,银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灵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贵峰、龙震,携银川市与灵武市作协会员杨学洪、杨春礼等十一位文友,驱车前往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岩画山,开启与千年岩画对话的采风之旅。
因去年暴雨冲毁山路,车辆行至泽沟路段三公里处便无法前进,众人随即徒步前行。沿途沙蒿丛生、枝干裸露,而大小不一、形态奇特的各色石头最吸引作家们——杨森君见奇石便如获至宝,眼中有光、爱不释手,其他人也不时发现新奇石块,大家还不忘驻足拍摄沿途秋景,即便尚未见到岩画,期待之情仍溢于言表。
据考证,二道沟岩画诞生于5000-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与贺兰山岩画同期,后经匈奴、鲜卑、党项等民族延续发展。它与贺兰山岩画多刻于悬崖石壁不同,主要凿刻在河沟约1.5公里两岸裸露的山岩上,岩石坚硬不易风化,石面大小从十多厘米到两三米不等,表面呈黝黑或深褐色,与周围黄土丘陵形成鲜明对比,也区别于中卫香山岩画风格,形成“灵武岩画”独有文化标识。
岩画集中在二道沟3平方公里内,与三道沟新石器遗址、水洞沟遗址连成5平方公里文化遗存带,2005年普查便发现约300组岩画(含971幅组合图案、48幅单体图案)。如今干旱的砾石沟谷,数千年前曾是水草丰茂的“生命绿洲”,正是古人类聚居地。
午后,作家们在疑似岩画石旁席地而坐,热议认为岩画动物形象变化体现古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,既是艺术创作,更是先民精神世界的写照。
这正是:
秋深又访二道沟,石上纹痕岁月留。
野径踏霜寻古意,岩前驻足探幽秘。
千年刻画依然在,百代风霜未曾休。
莫道山荒人迹少,文心直通远古秋。
——七律·二道沟岩画寻踪
此次采风是灵武作家挖掘本土文化的新起点。灵武市作协将持续与临河镇合作,定期组织考察活动。杨贵峰主席表示“要用文字唤醒沉睡的文化瑰宝”,未来作家们还将创作更多岩画题材文学作品,参与岩画保护,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